案例:從華為說供應鏈運營的短板
發表時間:2015/3/28 11:14:47
《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》一書中有段話,說由于市場和研發的重要性,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,華為作了很多投資,比如營收的10%投入研發,雷打不動,每年40多億美金的研發投入,幾萬人的研發團隊,數萬專利,難有匹敵。但是,華為的支持職能卻沒有得到相應發展,成為短板,反過來影響公司的整體發展。任正非意識到這點,說華為要花5年左右的時間來提高這些支持職能。供應鏈運營,包括計劃、生產、采購、物流等職能,正是任正非所講的"支持職能"的主要構成。
供應鏈運營是短板,這跟我這些年來從培訓、咨詢中得出的結論一樣。我經常問學員:公司要生存,不但要有好產品,而且要有好運營。就你們公司來說,你覺得是產品更好,還是運營更好?我期望的答案是運營更好,因為媒體上連篇累牘講的,都是我們在技術、產品上與成熟市場的差距;而運營問題,即把質量做好、交期做短、成本做低,在我們這樣一個生產大國,理所當然應該做地不錯。但得到的答案都恰恰相反。起初我想這會不會是偏見,因為學員大多來自供應鏈運營領域,對自己職能的不足之處了解太多,看到的只是負面。但是,在后來一些針對設計、市場和高層管理的培訓中,答案也是一樣:我們的產品有改進之處,但供應鏈運營更差。
仔細想想,也有道理:正因為明白產品、技術差距大,本土企業投入巨資來加強研發與設計。二三十年來,這方面的差距已經顯著縮小。而供應鏈運營了,因為人口紅利和偏低的匯率,反倒被表面的低成本所掩蓋,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,時間長了,就成了短板。這就如一家老兩口,太太不是這里疼,就是那里疼,一副病泱泱的樣子,三天兩頭看醫生,反倒長壽;倒是從來沒嚷過一聲的先生,大家都覺得沒事,結果突然一病不起,竟然先走了。
華為意識到供應鏈運營的短板。其實在本土企業里,很難找到供應鏈運營比華為做地更好的。從1997年到2005年,華為全面導入IBM的管理方式,集中體現在兩大主要流程上,其中一和就是集成供應鏈(ISC),這也為華為的未來成十年打下了基礎。但問題是,其供應鏈基礎設施是圍繞高利潤、高成本但快速響應的通信設備構建,在過去成十年,由于華為業務的多元化,從通信設備發展到終端和芯片業務,以及企業服務業務,這種單一的供應鏈難以適應不同業務的需求,比如低利潤、低成本的手機業務,以及非典型制造業的芯片業務,就不適應。而為適應這些新業務所作的種種定制,只是給供應鏈打上種種補丁,讓整個流程和系統更復雜、更低效。這就是華為的供應鏈面臨的問題。華為在這些年一直試圖改進,比如對端對端的流程改進(還沒有結束),就是這種種努力中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