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2018年2月7日通過《快遞暫行條例(草案)》,中國快遞業首部行政法規立法工作完成。
2月27日,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對這部條例草案進行了解讀。已經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國快遞業,從2014年開始伴隨電商發展進入高速發展期,到2017年年業務量高達400億件。隨著規模不斷擴大,快遞業發展遇到諸多制約,條例草案從制度安排上力圖破解快遞業瓶頸,保障其健康發展、安全發展、綠色發展。
一、快遞"最后一公里"難題
例如,在不少封閉小區,規定快遞車不得入內;在一些城市,快遞車輛上路難、行車難、停車難;快遞末端網點辦照成本高等。
對此,條例草案從制度上予以保障。如:要求公安、運輸、郵政部門對電動三輪車行駛時速、裝載質量等作出規定,不得禁止快遞服務車輛依法通行;對于進小區難,要求企事業單位、住宅小區設置專門投遞場所,鼓勵經營企業設立智能快遞柜等。暫行條例著重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,釋放制度紅利。
二、安全難題
快遞業的安全形勢比較嚴峻,危害公共安全和用戶信息安全的情況時有發生。守護安全底線、保障寄遞渠道的安全是條例立法考量的重要問題。條例著力優化、實化、細化快件收寄驗視、實名收寄、過機安檢三項制度。條例草案規定快遞企業要執行實名收寄制度,并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制度。
三、包裝浪費
中國一年產生400億件快遞,而且每年還以100億件速度增長。這將使用許多包裝材料,包裝箱,一年大概40億個;塑料封套,一年大概七、八十億個;文件封套,一年40億個;運單,每個快遞上都有一個;還有數不清的膠帶。快遞業包裝浪費驚人,并造成垃圾污染,到了急需轉型升級的時候。
條例草案中要求使用可降解、可重復利用的環保包裝材料。現已鼓勵企業回收快件包裝,并從2017年開始大力推廣環保布袋,取代之前的編織袋,爭取2020年前把三分之二中轉袋更換為環保布袋。他還表示,希望生產廠商更多生產可降解膠帶,減少污染。
立足現實問題,快遞暫行條例為快遞業發展確定了方向。這部條例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全方位調整快遞業法律關系的專門法。此次立法秉持"包容審慎"理念。對于暫行條例執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,還會調整制度措施。據了解,條例之所以有"暫行"二字,一是由于快遞是新業態,要給其留有發展空間;二是政策制定貫徹了包容審慎的原則。